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报道|京港携手,共谋新机遇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内地与香港人员往来日益密切频繁,经贸合作更具广度、深度和速度。香港回归以来,京港两地在金融、专业服务、科技、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很多港资企业倾向北上投资,看重的正是北京在科技、教育和政策等领域的优势。

如何持续发挥北京和香港两地优势,推动实现京港两地高水平互利共赢?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下,京港合作如何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请听北京新闻广播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报道《京港同心,砥砺同行》第三集:《京港携手,共谋新机遇》。

乘坐京港地铁出行的市民朋友,最近可能会发现,地铁线里藏着一座“图书馆”。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合作,携手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公室共同推出了“M地铁•图书馆” 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阅读活动。乘客可通过扫描“M地铁·图书馆”主题活动灯箱中的二维码,限时在线免费阅读反映京港两地文化特色的精品电子书籍。

京港地铁还将地铁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线下图书馆装饰一新,向乘客展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以文化为纽带、以地铁为平台,与乘客共同品味京港两地文化。

“如歌岁月,同心同行。”京港地铁的蓬勃发展,恰是香港回归以来,北京与香港深入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回顾了京港地铁的成立背景,在他看来,京港地铁是京港两地情投意合的牵手。

邵信明: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尚未开启,对包括地铁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模式也相对单一。如果地铁建设继续沿用传统模式,在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因此,无论是着眼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还是从北京城市的长远发展对于轨道交通的需求来看,探索建立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在投资、建设、运营环节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引入适度竞争提升行业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2004年,经过多轮竞争性谈判,最终“港铁-首创联合体”凭借良好的资信、雄厚的实力、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因素,被选定为PPP模式中的社会投资者。2006年1月16日,由京投出资2%、首创和港铁各出资49%组建而成的合作企业——京港地铁成立。

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只有1号线、2号线共几十公里的运营里程,到2021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到783公里,“十四五”期间,北京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将达到1600公里。在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快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出行,路网日均客运量已超过千万。

在北京轨道交通不断跃升的发展中,成立于2006年的京港地铁,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从2009年开通首条线路4号线、运营里程28公里,到如今,在北京运营4号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大兴线这五条线路,京港地铁发展迅速,十余年来,线路总里程增长了约7倍,每天为大约200万人次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

京港地铁携带“香港智慧基因”扎根北京、服务北京。提及京港两地轨道交通的异同,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坚定地说:“京港两地轨道交通既有不同之处,又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发展”。

邵信明:香港的地铁建设和当时城市核心区域的发展基本同时起步,因此地铁能够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得到统筹发展;而北京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加之地下的管线、建筑地基等,在地铁建设时技术上的难度会更高。在香港,城市规划中轨道交通运营商也有参与,这样通过对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整体考虑,有助于实现最大的协同效应。

北京在规划、建设、运营上是相对独立的,但目前我们也积极在规划建设阶段有更多的参与,这样能更好地从运营的角度为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令项目后期运营时的管理和维修更为便利、高效。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和多方共同探讨DBFOT模式(即“ 设计— 建设— 融资— 运营— 移交”为一体),推动轨道交通长期可持续发展。

香港通过“铁路+社区”的模式,让轨道与周边业态有机发展,让社区与交通枢纽连接,因此很多生活需求,比如购物、餐饮、住宅、娱乐等,都可以在地铁内及沿线完成。

近年北京正在致力推进轨道微中心建设、站城融合发展等,越来越多地将一些生活功能融入地铁的运输功能当中。在京港地铁所辖的线路中,我们持续打造宜人的城市出行空间,在为乘客提供优质出行服务的同时,也引入了多类自助便民服务设施,去年底还开设了地铁便利店,同时在站内增加文化艺术元素,从而让乘客有更便利、更多元的出行体验。

京港地铁4号线是国内首个采用PPP模式的地铁线路,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也就是公私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 邵信明 眼中,这种新模式、新理念推动着城市可持续发展。

邵信明:京港地铁4号线是国内首个采用PPP模式的地铁线路,4号线PPP项目实现了两地轨道交通领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它的效益得到政府、行业和市民的认可,这个模式后续在行业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港铁在全球4个国家、9个都会城市拥有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实践,2016年,受港铁公司委派,邵信明来到北京担任京港地铁总经理,结合港铁经验与本地实际,积极分享香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的TOD理念,以及“铁路+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北京的站城融合发展、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等,推动“港铁智慧”服务北京。

邵信明:我们持续打造宜人的城市出行空间,在为乘客提供优质出行服务的同时,也引入了自动售货机、鲜花售卖机、口罩机等多类便民设备,去年底还开设了地铁便利店,为乘客提供更为便捷、多元的生活服务。

我们还积极推动文化艺术氛围的打造,期望让地铁成为城市认知和城市体验的重要场所。如,我们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出了M地铁系列文化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M地铁·影廊、M地铁·广播等,让我们乘客出行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艺术的一个滋养。

除了让公众能够在日常出行中感受文化艺术的滋养,京港地铁的“科技范儿”也让人耳目一新。16号线北段成为全国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在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设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5G+MR”体验展;在17号线打造国内首条站台轨旁全电子屏动态媒体地铁线路。京港携手,不断为首都乘客打造更为优质、丰富的出行体验。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未来,京港地铁将 拓展更多新线业务,在北京继续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的TOD理念,还将借鉴港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经验,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

在北京生活工作六年,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始终在为京港两地合作贡献力量,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他不无感慨地说:祖国就是香港坚强的后盾。

邵信明:我的母亲是在北京长大的,我年少时,她经常与我讲述她在北京的生活,所以从小我就对祖国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也亲历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稳定过渡,见证了香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刻体会到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从个人角度来说,近几年,我作为港澳同胞代表,有幸参加了70周年国庆天安门观礼、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观礼活动,在现场感受到了祖国日益恢弘的发展态势,也在过程中深深感受作为祖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

作为在北京的香港人,在担任京港地铁总经理外,我也是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同时,在工作之余,我也尽可能地投身于社会团体事务,希望能为北京的发展与两地共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北京建设的“参与者”、京港合作的“推动者”、国家理念的“宣传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香港发展的高规格顶层设计系统性展开,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机制不断扩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带来的是内地和香港的互利共赢,回归二十五年间,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也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内地经济的崛起,也为香港带来众多有形和无形的红利。

作为在京的香港人和在京港资企业代表,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用信心和热忱为下一个二十五年揭开序幕。

邵信明:在没有来到内地工作之前,我对内地的印象也还停留在很多年前,因此我希望香港人、特别是香港的年轻人可以多到内地走走、看看,增强了解,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这些年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北京以及许多内地城市都在飞速发展,我认为港企应该抓住机会参与其中,并通过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需求洞察等各方面做好工作,更好地把握这一历史机遇。

回望二十五年,香港依托祖国,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展望下一个二十五年,“爱国者治港”,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共融将在全新的跑道上平稳展翅,继续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