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铁建设运营加把“安全锁”

近日,城市轨道交通的“双料”国标——《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简称《条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简称《规范》)正式发布,并将于明年4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明确规定,地铁新线达不到标准不得载客运营,且对地铁故障率和正点率进行严格“限次”。新国标的出台,对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意义几何?又会对老百姓产生什么影响?就此,记者专访了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运营总管范忠胜。

——— 国标出台 ———

从建设到运营步入正轨

截至2012年底,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2018公里,预计到2015年底将超过3000公里,大量的新建线路将陆续开通投入运营。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也已进入成网运营阶段,客流规模迅速增长,对运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在城市客运需求量剧增的情况下,首次制定并发布的《条件》和《规范》,将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正点运营提供基本准则。”范忠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今城市运营对轨道交通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多个城市都在建地铁,国标出台对地铁的建设和运营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铁开通后频出状况的问题。

范忠胜说,《条件》和《规范》各有侧重,将引导地铁从建设到试运营、直至运营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步入更规范阶段。《条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前应完成的各类专项验收,以及工程和设备质量、试运行和运营筹备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将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试运营发挥重大作用。《规范》则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设施和设备维护及系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不仅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实施监管提供标准和依据,而且将促进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提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

——— 故障“限次” ———

地铁系统有了指标约束

10月以来,北京地铁10号线已发生5次故障,其中3次是因为信号故障。目前,北京地铁最易发生的故障是信号故障、道岔故障、屏蔽门故障等。

“地铁10号线是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网中日客流量最大的一条线路,行车密度高、客流强度大,发生问题的几率就会大一些。”范忠胜解释说,计算故障率是否超标是以故障次数除以故障所发生时间内的运行列车数与列车走行的万公里数的乘积所得值是否超过规定值确定的。目前来看10月份10号线的信号故障率偏高。地铁设备故障率一般应是一个“曲线”,运行初期故障会多一些,运行一段时间后进入稳定期,故障会减少,一旦超过一定时限,故障又会多起来,需要通过维修、更新和改造来降低。

为了减少地铁运营初期的故障率,《条件》要求新开通的地铁线路必须符合运营基本条件,达不到条件要求的不得开通运营。此外,今后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前,必须取得设备质量、消防、安全、环保等14个关键环节的政府验收批复文件,且缺一不可。

“《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重要运行指标提出量化要求,明确规定试运行期不得少于3个月,试运行最后20天列车正点率、可靠度、故障率等指标必须达标。在试运行期间,地铁车辆、供电、信号、通信、屏蔽门、电梯、自动售检票、消防、环控等所有涉及运营和服务的设备都要投入正常运转状态,模拟实际试运营,进行各种演练和测试,并进行全面统计分析,以此判定各指标是否达标,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范忠胜称,《规范》的条款则有利于减少地铁试运营后的故障和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其明确要求,列车正点率应大于或等于98.5%,屏蔽门故障率要小于或等于0.8次每万次,信号系统故障率不应高于0.8次/万列公里。这意味着“平均一列车每运行1万公里发生信号故障的次数应不高于0.8次”。

此外,《规范》还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设备提出年度可靠性指标,比如电梯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9%。“当前地铁正常运营主要依靠设备的保障,主要靠‘人盯’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督促企业提高设施、设备质量,是障运营安全的必要条件。” 范忠胜直言,此前地铁电梯曾发生过故障致伤事件,经常超载运行会使电梯的可靠度下降,这就要求前期设计和设备选型根据使用强度和载重量进行选择,配置适合的可靠性设备,再加以恰当的使用和维修才能确保安全。

——— 心理测试 ———

考验驾驶员应急处置能力

《规范》指出,为保证地铁驾驶安全,列车驾驶员还应定期进行心理测试,脱离岗位6个月或发生过事故的,除了心理测试外,还要重新进行上岗考试。

“地铁列车长时间在同一个地下区域中‘轮回’,在封闭的地下空间内绕圈圈,工作非常单调,大客流、小行车间隔的要求,都会对司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范忠胜表示,意外和突发事件也在困扰着司机。一位司机要面对确保上千名乘客安全的问题,到突发状况时必须要冷静地做出快速处置,这要求司机的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

“我们招聘司机时一般都会安排心理测试,采用专门设置的题目测试应聘者的心理反应。”范忠胜说,司机岗位很特殊,上岗前都会有相应严格培训,且每天上班前,都会测试司机的精神状态和应急反应,看是否适合当值驾驶;工作中会合理安排间休和餐饮,保持司机工作状态;在退勤前,进行工作总结。此外,还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和辅导讲座,以此缓解司机心理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地铁第二运营公司今年与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进行对接,开通“地铁青年司机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为1000多位地铁司机增加“正能量”,帮助他们进行日常心理调适。当司机遭遇卧轨自杀等突发事件时,热线将和地铁方面联手,对涉事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心理治疗,减少他们内心的痛苦指数。在日常工作中,若司机家中有突发事情,比如吵架、离婚等,就不能上岗;上班时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等,班组长将进行干预……

——— 仍待改进 ———

需规划和配套“双轨并进”

如今,在中国大陆地区12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已经有超过70个以上的城市在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的前期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正呈现出喷涌的态势。以2020年规划为例,北京轨道交通网络总长度就超过700公里;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也从2011运营的506公里增加到远期规划的970公里……

在各城市运营线路数排序中,北京以17条线名列第一,其次为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优先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承担公共出行分担率达到7.7%。而自北京市实行两元制票价以来,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人数急速上升,目前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达30%以上。

然而,面对城市客运量的井喷式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配套措施有些滞后。用范忠胜的话来说,“地铁系统及运能的配置和城市实际客运需求量不匹配。”以北京为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地铁1号线,在10号线没开通之前,是北京地铁日客流量最大的线路,运营很吃力。

地铁5号线同样“压力山大”。“由于规划和设计的错位,天通苑等社区的建设,使涌入5号线的客流量大大超过原设计,运营实际‘超荷’,不得不‘限流’运营。”范忠胜坦言,除了轨道交通需要系统规划布局外,功能的设计也相当重要。“军事博物馆站迟迟不能实现地铁9号线和地铁1号线的换乘,就是因为原设计标准考虑不足,目前在做调整。”范忠胜认为,人才储备和管理层理念的提升,同样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要正视的问题。